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考点1: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确定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考点2: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海因里希法则、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事故隐患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第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
R=f(F,C)【理解为R=F×C】
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4类风险。
海因里希法则
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后果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例如,炸药、旋转的飞轮等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等。
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从上述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
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当储罐储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是危险源;
一个携带了 SARS 病毒的人,可能造成与其有过接触的人患上SARS,因此,携带SARS病毒的人是危险源;
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可能使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规程是危险源 。
考点3:安全、本质安全
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认识论,安全是相对的。
(一)安全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二)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人为失误也不会出现问题)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机械故障也不会导致问题)
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其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安全生产许可
安全生产许可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考点4: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从生理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而社会属性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
(一)生理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 H. J. Leavitt) 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外部剌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从因果关系分析,外部剌激同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如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逃离现场。
第二,相同的安全行为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剌激,如有的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有的是有安全意识,有的可能是迫于监察部门监督,有的可能是受教训于重大事故。
根据上述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行为差错等方面。
(1)感知差错
(2)判断、决策差错
(3)行为差错
(二)社会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遵循的行为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
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考点5:安全原理
(一)系统原理及原则
1.系统原理的含义
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报考相关性原则
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例如,巷道开挖产生报考过程,
一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所揭露的岩体必然不同;
二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岩体的应力必然重新分布;
三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为使开挖的巷道具有特定的作用,其巷道的结构必然不同。也就是巷道有天井、平巷、斜巷之别,有规格、断面之别,但它们又是相关联的,因此生产管理是一个报考的过程。
(2)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
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二)人本原理及原则
1.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三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2)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剌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例如,车间主任和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他们营造个人进取机会,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行为原则。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
(三)预防原理及原则
1.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如爆炸事故,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被破坏的设备种类、爆炸程度以及事后是否有火灾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预测的。
(2)因果关系原则。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己,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4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所谓“3E”原则。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四)强制原理及原则
1.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考点6:安全发展观
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
1.安全发展的内涵及根本任务
安全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安全生产。
2.安全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科学性②战略性③宏观性④导向性⑤实践性
3.安全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
(2)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
(3)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强化安全发展的微观基础。
(4)着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
(5)加快完善安全法制,依法治安。
(6)大力推进安全科技,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
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安全生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揭示了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体现了新的一个阶段安全发展观的新内涵。
1.基本要点
(1)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2)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4)加快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
采用“四不两直”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暗查暗访,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责任制,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5)全面构建长效机制。
2.重大意义
(1)确立了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
(2)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
(3)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4)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坚持生命至上,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3.指导实践
(1)以最坚决的态度坚守“红线”推动安全发展。
(2)以最严格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3)以最严厉的手段深化隐患整改,推进依法治理。
(4)以最有效的措施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
(5)以最大的勇气推进安全生产改革创新。
(6)以最严明的纪律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考点7: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
对于客观性因素,主要从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而对于主观性因素,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影响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情绪等。
个性倾向性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即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程度,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一)个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性格与安全
2.气质与安全
3.能力与安全
4.情绪与安全
(二)个性倾向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需要与安全
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并且是低层次需要。在企业生产中,建立起严格的安全生产保障制度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保证生产安全的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客观的不安全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2.动机与安全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行为总是来自动机的支配
(2)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
(3)一种动机也可能影响多种行为
考点8: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杜邦安全文化建立的过程有4个阶段:
自然本能阶段、严格监督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团队互助管理阶段。这就是对安全文化理论的模型总结。
考点9: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1.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2)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以人为本”,以人的"灵性管理"为基础。
2.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